滹沱河畔趕考路:西柏坡紅色基因的當代傳承
發布時間:2025-03-27 16:27:39 人氣:11
太行山麓的晨霧還未散盡,滹沱河已泛著粼粼波光蜿蜒向東(dong) 。河畔的西柏坡,青磚灰瓦的院落靜臥在栗樹林間,仿佛歲月在此按下暫停鍵——這裏曾是解放戰爭(zheng) 時期黨(dang) 中央的“最後一個(ge) 農(nong) 村指揮所”,如今化身為(wei) 西柏坡培訓基地,讓曆史的烽煙與(yu) 山水的靈秀交織成永不褪色的精神圖騰。

一、土坯房裏的千秋答卷
1948年5月,毛澤東(dong) 踏著春泥走進西柏坡,在借住的農(nong) 家小院裏,他用毛筆在粗瓷碗中蘸水,在方桌上寫(xie) 下“軍(jun) 隊向前進,生產(chan) 長一寸”的戰略方針。彼時的中央大院,電話線在梨樹枝頭穿梭,作戰地圖鋪滿土炕,周恩來常披著露水歸來的身影,與(yu) 朱德菜園裏的鋤頭聲,構成了革命年代特有的交響樂(le) 。
“嘀嗒”作響的電報房裏,藏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平津戰役期間,一份加急密電因暴雨導致線路中斷,18歲的通訊員王振華赤腳奔襲20裏山路。當他將用油布層層包裹的電報送到指揮部時,雙腳早已被碎石割得血肉模糊,卻硬是笑著說:“主席說過,革命就得有鐵腳板!”如今在西柏坡幹部培訓基地,學員們(men) 重走這條“鐵腳板之路”,踏著晨露穿過開滿藍刺頭的山坡,在當年情報交接點的古槐樹下誦讀電文,讓“使命必達”的誓言在山穀間久久回蕩。
二、山水間的精神胎記
西柏坡,是鐫刻著紅色密碼的立體(ti) 史書(shu) 。五月槐花如雪,簌簌落在中央統戰部舊址的窗欞上,讓人想起民主人士在此共商建國大計時,周恩來特意吩咐炊事員“多蒸槐花飯待客”的細節;秋日柏坡湖澄澈如鏡,倒映著九月會(hui) 議舊址的木格窗,恍若映照出毛澤東(dong) 提出“兩(liang) 個(ge) 務必”時凝重的麵容;冬雪覆蓋的防空洞遺址旁,幾株老梅虯枝如鐵,暗香浮動中似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鏗鏘餘(yu) 韻。
清晨薄霧中,學員們(men) 常與(yu) 鬆鼠共享山徑,在朱德開墾的菜園遺址駐足時,講解員會(hui) 捧起一抔黑土:“當年總司令用這土種出南瓜送給老鄉(xiang) ,自己卻吃野菜湯。”行至半山腰,忽見石壁上“一定要把黃河修好”的朱紅標語,那是1952年水利考察隊留下的時代印記。登頂遠眺,滹沱河如銀帶纏繞群山,讓人頓悟“江山就是人民”的深意。
三、薪火長明處,鬆柏自長青
在西柏坡幹部培訓基地的課堂上,曆史從(cong) 未塵封。學員們(men) 圍坐在七屆二中全會(hui) 舊址的長條木凳上,指尖撫過桌麵細微的裂痕,那裏或許殘留著1949年早春的討論餘(yu) 溫;在複原的“戰地油印室”,用老式滾筒親(qin) 手印製《土地法大綱》節選,油墨香裏讀懂“耕者有其田”如何點燃中國農(nong) 民的革命熱情。
滹沱河水逝,精神舟自橫
暮色中的西柏坡,晚風掠過電報房頂的天線,奏出七十年前的摩爾斯電碼。培訓基地的燈火次第亮起,與(yu) 舊址群的紅星遙相輝映。當學員們(men) 帶著滿袖山風離開時,背包裏不僅(jin) 裝著《西柏坡日記》,更載著太行山般厚重的信仰——這裏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紅色基因從(cong) 未褪色,它化作柏坡嶺的蒼鬆,滹沱河的碧浪,在新時代的春風裏,繼續滋養(yang) 著趕考路上的後來人。
上一篇:西柏坡幹部培訓:傳承紅色基因,賦能基層黨建創新
下一篇:解碼西柏坡:一個村莊的曆史坐標與精神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