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毛蚌殼”
發布時間:2024-04-10 14:12:59 人氣:701
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紅軍(jun) 渡紀念館內(nei) ,一艘名為(wei) 五板子船的渡船模型靜靜地陳列著。這艘船長約4.7米,船體(ti) 巧妙地由五塊長條形木板拚接而成,每艘船都能容納一個(ge) 班的紅軍(jun) 戰士。因其底窄麵寬、上大下小的獨特造型,宛如一隻蚌殼,被當地人親(qin) 切地稱為(wei) “毛蚌殼”船。
回溯到80多年前,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毛蚌殼”船,在夜幕的掩護下,承載著渡江突擊隊的英勇與(yu) 決(jue) 心,輕輕被推入嘉陵江的波濤之中。他們(men) 衝(chong) 破了國民黨(dang) 軍(jun) 的西岸防線,成功完成了渡江任務,為(wei) 紅軍(jun) 的北上之路打開了新的篇章。
1935年1月下旬,紅四方麵軍(jun) 根據中央軍(jun) 委的指示,決(jue) 定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發起進攻,與(yu) 中央紅軍(jun) 共同北上。然而,嘉陵江上並無橋梁,渡江之路唯有依賴船隻。國民黨(dang) 軍(jun) 為(wei) 了阻止紅軍(jun) 的西渡,不僅(jin) 掠走了江上所有的船隻,還在沿江的重要灘頭布下了重重陷阱,企圖憑險據守。
麵對如此嚴(yan) 峻的形勢,紅四方麵軍(jun) 急需在短時間內(nei) 打造一批渡江船隻。經過仔細的勘查,他們(men) 決(jue) 定在距離蒼溪塔子山15公裏的王渡場附近秘密建立造船廠。這裏地勢開闊,樹木茂密,為(wei) 隱蔽造船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造船廠建成後,得到了川陝省委和地方黨(dang) 組織及蘇維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批批經驗豐(feng) 富的鐵匠和工人,背著幹糧,攜帶著工具,跋山涉水而來,加入了造船的隊伍。當地群眾(zhong) 也積極響應,從(cong) 數百裏外送來造船所需的材料,甚至不惜將自家的門板、漆嫁妝用的桐油都貢獻出來。紅軍(jun) 中的鐵匠和木工也被抽調過來,與(yu) 工人們(men) 並肩作戰,共同趕製船隻。
然而,造船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由於(yu) 沒有鍛造的熔爐,固定船體(ti) 的鐵釘奇缺。工人們(men) 發揮聰明才智,從(cong) 當地收集破鍋、爛鐵和廢鍾,經過日夜不息的燒煉和捶打,終於(yu) 製成了所需的鐵釘。沒有造船圖紙,船廠的能工巧匠們(men) 便憑借豐(feng) 富的經驗和智慧,自行設計出了符合要求的船隻。
經過一個(ge) 多月的艱苦奮戰,大批“毛蚌殼”船終於(yu) 建成出廠。此外,工人們(men) 還製作了浮橋構件和竹筏,為(wei) 渡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然而,造船隻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yu) 如何將這些船隻安全地運到主渡口。由於(yu) 造船廠距離塔子山主渡口有40餘(yu) 裏的路程,無法直接就地下水。為(wei) 了確保渡江行動的隱蔽性,紅軍(jun) 戰士和支前民工們(men) 用草繩將船隻緊緊纏住,綁上木棍,並用樹枝、竹葉和茅草等遮蓋住,然後靠手抬肩扛的方式,將這些“毛蚌殼”船安全地運到了主渡口。
3月28日21時許,紅四方麵軍(jun) 指揮部發出了“急襲渡江”的戰鬥命令。渡江突擊隊乘坐著“毛蚌殼”船,向對岸疾馳而去。在渡江過程中,紅軍(jun) 戰士們(men) 發揮聰明才智,用水瓢代替木槳劃船,既節省了木材、減輕了運送船隻時的重量,又減少了劃水發出的聲響、提高了劃船頻率,從(cong) 而保證了快速渡江。
當渡江突擊隊接近對岸時,才被敵軍(jun) 發覺。於(yu) 是,紅軍(jun) 將奇襲改為(wei) 強渡。塔子山上的炮兵陣地和重機槍陣地立即向敵軍(jun) 猛烈射擊,為(wei) 渡江突擊部隊提供了有力的掩護。突擊部隊成功登岸後,迅速殲滅了敵守軍(jun) 的一個(ge) 營,並建立了登陸場。與(yu) 此同時,其他渡口的紅四方麵軍(jun) 也全部成功渡江,並迅速向敵縱深推進。
至4月21日,紅四方麵軍(jun) 共殲敵1萬(wan) 餘(yu) 人,攻克了8座縣城,控製了廣大地區,打亂(luan) 了敵軍(jun) 的“川陝會(hui) 剿”計劃,為(wei) 紅四方麵軍(jun) 繼續向甘南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今,嘉陵江上已建起了雄偉(wei) 的大橋,“千裏嘉陵第一港”四川廣元港也已全線通航。但紅軍(jun) 的事跡永遠不會(hui) 被遺忘。曾經的塔子山渡口已更名為(wei) “紅軍(jun) 渡”,渡口上矗立的紅軍(jun) 渡江雕塑莊重而偉(wei) 岸,仿佛仍在注視著對岸,深情地訴說著那段輝煌的曆史。這些英勇的紅軍(jun) 戰士和他們(men) 所創造的奇跡,將永遠銘刻在人們(men) 的心中。
上一篇:“三八大蓋”的由來
下一篇:最後一支盤尼西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