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往事”——記戰火中的華北聯合大學
發布時間:2023-02-11 15:13:57 人氣:1763
華北聯合大學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存續時間從(cong) 1939年7月至1948年8月,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敵後抗日戰場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它輾轉於(yu) 阜平、平山、唐縣、張家口、束鹿(今辛集市)、正定,培養(yang) 畢業(ye) 生8000多人,成功創造了敵後艱苦辦學的奇跡,為(wei) 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培養(yang) 了大批幹部,對於(yu) 堅持華北抗戰,開展邊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藝等各條戰線工作,配合全國解放戰爭(zheng) 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華北聯合大學誕生在七七事變兩(liang) 周年之時,由當時延安的四所學校——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聯合起來成立的一所學校,又由於(yu) 要到華北開辦,故取名“華北聯合大學”。
華北聯大成立後,成仿吾擔任校長。成立之初,設四個(ge) 部和文工團,陝北公學改編為(wei) 社會(hui) 科學部,江隆基兼任部長;魯迅藝術學院改編為(wei) 文藝部,沙可夫任部長;延安工人學校改編為(wei) 工人部,朱改任部長;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改編為(wei) 青年部,申力生兼任部長;文工團由陝北公學流動劇團和魯藝一部分同誌組成,黃天任團長。
華北聯大的創建是曆史上的創舉(ju) ,因為(wei) 成立之初就麵臨(lin) 著動蕩的戰爭(zheng) 環境、敵人的後方、分散的村落、新式的大學教育等日益嚴(yan) 峻的鬥爭(zheng) 形勢和敵後辦學的嶄新局麵。正如華北聯大校歌中唱到的那樣:“民族的兒(er) 女們(men) ,聯合起來,到敵人後方開展國防教育,為(wei) 了堅持華北的抗戰……”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開往敵後,進行國防教育。
按照中央軍(jun) 委決(jue) 定,華北聯大同去敵後辦學的抗日軍(jun) 政大學合編為(wei) 八路軍(jun) 第五縱隊,羅瑞卿任司令員兼政委,成仿吾任副司令員。1939年7月12日,華北聯大以第五縱隊獨立旅的番號,1500名教職工從(cong) 延安出發。一路上,爬過無數高聳雲(yun) 霄的大山,渡過奔騰不息的黃河,衝(chong) 過日軍(jun) 防備嚴(yan) 密的重重封鎖,經過三個(ge) 月的長途跋涉,終於(yu) 到達晉察冀邊區的阜平縣城南莊,開啟敵後辦學的艱苦而精彩的篇章。
華北聯合大學是為(wei) 抗戰服務,也隨著抗戰的發展而發展。在艱苦的戰爭(zheng) 環境下,華北聯大不僅(jin) 堅持敵後辦學,還得到壯大發展,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一支教育兵團,一支鐵的文化縱隊。

為(wei) 把華北聯大辦成晉察冀邊區的最高學府,華北聯大派出招生組到冀中、冀東(dong) 、平西、北嶽等各分區普遍招生。第一期學員主要是前身四校的學員,第二期招生將近千名學員。1940年7月,華北聯大成立師範部。1940年10月,華北聯大向正規化方向發展,將各部改為(wei) 學院。社會(hui) 科學部改為(wei) 社會(hui) 科學院,師範部改為(wei) 教育學院,文藝部改為(wei) 文藝學院,工人部改為(wei) 工學院。社會(hui) 科學院設法政、財政經濟兩(liang) 個(ge) 係;文藝學院設戲劇、音樂(le) 、美術、文學四個(ge) 係;教育學院設教育係;工學院設機械、采礦兩(liang) 個(ge) 係。1941年2月,原屬晉察冀邊區政府的抗戰建國學院與(yu) 社會(hui) 科學院合並,改編為(wei) 法政學院。晉察冀群眾(zhong) 幹部學校改編為(wei) 華北聯大群眾(zhong) 工作部。
至1942年7月,華北聯大已設有法政學院、文藝學院、教育學院和群眾(zhong) 工作部、中學部。學員超過3千人,全校教職工和學員超過4千多人。
1942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精兵簡政政策,華北聯大縮編隻保留教育學院。教育學院教職學員堅持在艱苦環境中繼續辦學,保存革命力量,隨時準備在形勢好轉時再行複校。1944年,教育學院增設一個(ge) 政治班,專(zhuan) 門接收占領區過來的青年學生。至1945年8月,教育學院教職學員達600人。
日軍(jun) 投降後,華北聯大進入張家口後複校,恢複原來的文藝、法政、教育三個(ge) 學院和一個(ge) 文藝工作團。複校後校長仍是成仿吾,副校長為(wei) 周揚。1946年6月,新成立外國語學院,下設俄文、英文兩(liang) 係。這一時期的教職工和學員,始終保持在一千餘(yu) 人。1946年,華北聯大由張家口撤出,前往河北省中部平原辦學。1947年延安平劇研究院並入聯大。1948年8月,華北聯大與(yu) 北方大學合並為(wei) 華北大學。
華北聯合大學的成立和發展都是在敵後抗戰時期,辦學地點從(cong) 晉察冀根據地的阜平、平山、唐縣的農(nong) 村到張家口,又從(cong) 張家口到唐縣的農(nong) 村,最後的落腳點是正定縣城。可以說,華北聯大是在戰爭(zheng) 中、在農(nong) 村裏成長發展起來的。戰時生活與(yu) 農(nong) 村條件是華北聯大學習(xi) 環境的兩(liang) 大特點。
在長期的教學和革命鬥爭(zheng) 中,華北聯大形成“團結、前進、刻苦、堅定”的革命校風。在艱苦的敵後辦學歲月裏,廣大師生白天行軍(jun) 途中休息時就聚集隱蔽在樹林裏上課,練就出敵人“掃蕩”我轉移、放下背包就學習(xi) 的戰時本領。在戰鬥中學習(xi) ,在學習(xi) 中戰鬥,是華北聯大戰時辦學環境的真實寫(xie) 照。
戰爭(zheng) 年代的華北聯大辦學條件非常艱苦。教室非常將就,天暖時,樹下就是課堂,背包當作板凳,膝蓋就是課桌。天冷時,借老鄉(xiang) 兩(liang) 間閑房當作教室,搬來一排排片石或檁條當作座椅。教材是油印的,上課全靠記筆記。學習(xi) 用紙經常是日軍(jun) 單麵印刷的傳(chuan) 單。缺乏課外書(shu) 籍就自己抄寫(xie) 。即使是在這樣的學習(xi) 環境,廣大學員也倍加珍惜。
華北聯大有許多天南海北、出身不同、經曆不同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經過戰時生活的學習(xi) 和訓練,都像士兵一樣有組織、有紀律、有勇氣、有智謀,在戰爭(zheng) 中經受住了考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華北聯大很多師生都參加遊擊隊、武工隊,深入日軍(jun) 據點進行宣傳(chuan) ,甚至直接和日軍(jun) 進行鬥爭(zheng) ,犧牲的人數已經無法統計。

華北聯大是民主的學校,華北聯大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華北聯大不同於(yu) 舊大學之處在於(yu) 它是為(wei) 現實服務,是在實踐中培養(yang) 人才的學校。華北聯大辦學九年間,培養(yang) 逾萬(wan) 名幹部,他們(men) 始終與(yu) 革命形勢緊密聯係,始終是中國革命的活躍力量。
華北聯大貫穿學以致用的辦學精神,培養(yang) 出濟濟英才。抗戰時期,文藝學院戲劇係的學生經常幫助村劇團一起搞創作、排演,音樂(le) 係的學生經常給各個(ge) 群眾(zhong) 團體(ti) 教唱歌,文學係主辦的街頭詩周刊和美術係主辦的街頭畫報,很受群眾(zhong) 的喜愛。學校還經常組織大規模的“下鄉(xiang) ”和“入伍”。在大生產(chan) 運動期間,每個(ge) 學員都要過勞動關(guan) ,種地、運糧、磨麵、卷煙、紡紗、打毛衣、撚羊毛、背煤、修防洪堤,一樣都不能少。廣大學員在勞動中磨練了意誌,從(cong) “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的知識分子迅速成長起來。
1946年8月到1948年3月,華北聯大教職員工懷著極大熱情和新鮮感,參加改造社會(hui) 、領導農(nong) 民翻身的土地改革,在豐(feng) 富生動的為(wei) 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鍛煉。廣大聯大師生和地方幹部編為(wei) 工作隊,分小組到各個(ge) 試點村,幫助群眾(zhong) 搞土改。他們(men) 住在貧下中農(nong) 家,親(qin) 身體(ti) 驗了“糠菜半年糧”的貧困境況,懂得了什麽(me) 是剝削。聯大教職員工共有1200餘(yu) 人參加了宣化、萬(wan) 全、涿鹿、束鹿、正定、井陘等11個(ge) 縣的土地改革,幫助貧雇農(nong) 分到了土地。
在華北聯大這座“革命的熔爐”鍛煉成長起來的聯大畢業(ye) 生,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過硬,在校期間就建立起為(wei) 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具備吃苦、耐勞、英勇、堅定的優(you) 良作風。在經曆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後,他們(men) 被分配到各個(ge) 崗位,受到機關(guan) 和群眾(zhong) 的歡迎,成為(wei) 建國以後各個(ge) 領域各個(ge) 行業(ye) 的佼佼者。
(來源:“黨(dang) 史博采”微信公眾(zhong) 號。作者係河北省委黨(dang) 史研究室機關(guan) 黨(dang) 委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編輯刪除)
上一篇: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後,毛澤東主席做了哪些大事?
下一篇:創新之城正拔節生長(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