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kaiyun体育入口登录!

林伯渠詩中的高潔清風

發布時間:2024-08-08 09:01:00 人氣:629

林伯渠是傑出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也是一位優(you) 秀的詩人,延安時期他取“老者安之,少者懷之”之意發起組織懷安詩社,以詩會(hui) 友,宣傳(chuan) 抗戰。1980年,《林伯渠同誌詩選》出版發行,其詩作是他職業(ye) 革命家戰鬥一生的寫(xie) 照,也是他堅定理想信念的見證。

從(cong) 此神州不陸沉

1905年,在日本探尋救國救民之路的林伯渠加入同盟會(hui) ,走上革命道路,先後參加邊疆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zheng) 、護法戰爭(zheng) 等民主革命活動。一次次的努力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失敗,林伯渠用詩抒發革命失敗後的心境。1906年,萍瀏醴起義(yi) 失敗,他用“千山灑遍杜鵑血,一縷難招帝子魂”憑吊革命誌士。1908年,在東(dong) 北從(cong) 事邊疆革命受挫,他用“眼見群芳消歇盡,何人重有惜花心”表達憂國憂民的心情。護法戰爭(zheng) 失敗後,他用“艱難自笑寧非計,曆碌看人共一丘”表達對南北軍(jun) 閥“一丘之貉”的憎惡。

林伯渠

正當林伯渠為(wei) 護法戰爭(zheng) 奔走四方時,“約在1918年三四月,連續接到李大釗同誌幾次信,詳細給我介紹了十月革命情況及一些小冊(ce) 子、文件,並對目前中國形勢闡述了他的所見,得到很大的啟發。”馬克思主義(yi) 讓因革命屢遭挫折而尋求新路的林伯渠看到了新曙光。1921年1月,林伯渠加入上海共產(chan) 主義(yi) 小組,成為(wei) 最早的黨(dang) 員之一,以嶄新的姿態踏上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征途。李大釗是林伯渠日本留學期間結識的好友,也是他選擇馬克思主義(yi) 的引路人,還是他的入黨(dang) 介紹人,他終生難忘。1958年,林伯渠寫(xie) 詩《題李大釗同誌文集》以示紀念,“登高一呼群山應,從(cong) 此神州不陸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閃首傳(chuan) 真。特抒政理合南北,未許主張泯濁清。盡有胸中無限事,敢拋熱血護新生。”“登高一呼群山應,從(cong) 此神州不陸沉”既是對李大釗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貢獻的充分肯定,更是表達了隻有馬克思主義(yi) 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

勵誌惟存馬列篇

1945年,中共中央為(wei) 林伯渠60歲壽辰舉(ju) 辦祝壽會(hui) ,讚譽他“自辛亥(革命)以來,在曆史進程中,你總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線。”林伯渠作詩《六十自壽》,“我慚祖逖著先鞭,視息人間六十年。不慣裝腔作樣子,相從(cong) 奮鬥讚時賢。握籌愧乏治平策,勵誌惟存馬列篇。戰勝層冰與(yu) 烈日,春風送暖入烏(wu) 延。”他在詩中回顧了自己革命戰鬥的一生,認為(wei) 自己能夠為(wei) 黨(dang) 和人民做一些事情,關(guan) 鍵在於(yu) 有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

延安整風運動是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yi) 思想教育運動,林伯渠積極投身其中。1941年冬,林伯渠率領一支20多人的隊伍赴甘泉、富縣開展調查研究,留下了《寶室寺銅鍾》《杜工部遺居羌村》《茶坊新市場》《軍(jun) 民晚會(hui) 》《太樂(le) 區》《張村驛》這6首途中即景詩,賦詩“載途公草驢爭(zheng) 擁,覓食饑禽隴見多”,稱讚沿途群眾(zhong) 積極交納公糧。1942年,林伯渠認真閱讀整風文件,把自己擺進去,聯係實際,撰寫(xie) 讀書(shu) 筆記、心得體(ti) 會(hui) 和富有哲理的詩篇,以期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在《讀文件》中寫(xie) 道:“欲將爐火煉純青,克複工夫仔細尋。待到肖妙真好處,態度辨證藝術心。存在為(wei) 主思維賓,由來認識重反映。是非界限如何定,穩著立場結萬(wan) 人。”

林伯渠還用學習(xi) 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情況來評價(jia) 革命戰友。祝賀朱德60歲壽辰時,讚譽他“興(xing) 華戰績誰能匹,馬列躬行不老勳”;肯定李景波是“君原吾黨(dang) 之精英,馬列學研更力行”。

胸懷高潔淡素秋

林伯渠在自傳(chuan) 中評價(jia) 自己:“回憶過去,自己慶幸著此生並未虛度,生活充滿了鬥爭(zheng) ,也充滿了意義(yi) 。瞻望將來,自己懷著從(cong) 來沒有過的信心與(yu) 勇氣,在布爾塞維克的旗幟下前進。”林伯渠勇於(yu) 與(yu) 各種反動力量進行堅決(jue) 鬥爭(zheng) 的精神,在其詩中得到體(ti) 現。

1934年,林伯渠在長征出發前夕與(yu) 何叔衡道別,寫(xie) 下《別梅坑》“共同事業(ye) 尚艱辛,清酒盈樽喜對傾(qing) ”來表達革命者即使麵對失敗、離別也不能消沉頹喪(sang) 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長征途中,林伯渠賦詩“前路縱遙知馬力,誰予便利敢分家”痛斥張國燾分裂黨(dang) 的行為(wei) 。1940年秋,國民黨(dang) 頑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林伯渠用《有感》來表達抗戰尚未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國民黨(dang) 居然發動反共高潮,忘記民族大義(yi) 的憤怒之情,“百忙贏得片時安,倚枕思潮有萬(wan) 千。駝隊鈴鐺驚曉夢,鼠偷竊發戒邊關(guan) 。當前大敵仇如海,達旦曙光遠隔山。仍是昏沉障去路,伊誰易色思賢賢”。

1948年3月23日,為(wei) 更好指揮解放戰爭(zheng) ,毛澤東(dong) 、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和軍(jun) 委機關(guan) 東(dong) 渡黃河,前往西柏坡。3月18日,林伯渠專(zhuan) 程前往送行。毛澤東(dong) 就領導者如何掌握工作的主動性問題、土地問題等和他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3月26日,林伯渠寫(xie) 下“經武緯文爭(zheng) 上遊,胸懷高潔淡素秋。渡河早樹軍(jun) 威肅,分地競傳(chuan) 隴畝(mu) 稠。認取新生卻舊習(xi) ,不慣肥馬與(yu) 輕裘。會(hui) 看三月桃花浪,管領春風防自流”。“經武緯文”指領導或負責一個(ge) 方麵的軍(jun) 政工作,“桃花浪”指黃河春汛,該詩意指革命的勝利發展需要領導幹部積極工作,胸懷高潔,淡泊名利,拒絕安逸,認真貫徹黨(dang) 的土改等政策和相關(guan) 紀律要求,努力為(wei) 人民服務,以迎接新的勝利。“經武緯文爭(zheng) 上遊,胸懷高潔淡素秋”既是林伯渠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作為(wei) 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信念堅定、戰鬥一生的真實寫(xie) 照。

來源:學習(xi) 時報


上一篇:共產黨員當追求“潔白樸素的生活”
下一篇:從 西 柏 坡 到 北 京——中央黨校的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