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中,永不中斷的信號
發布時間:2024-01-16 10:18:25 人氣:781
在1942年,日偽(wei) 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開始後,冀中地區麵臨(lin) 著嚴(yan) 重的威脅。為(wei) 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製,敵人不僅(jin) 建立了多個(ge) 偽(wei) 政權,還廣泛修建碉堡和挖設封鎖溝。
麵對這種嚴(yan) 峻的形勢,冀中的對敵鬥爭(zheng) 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地道戰。與(yu) 此同時,冀中的無線電通信工作也轉為(wei) 地下。最初,電台隊員和當地的老鄉(xiang) 們(men) 共同挖掘了“蛤蟆墩”作為(wei) 隱蔽所。但為(wei) 了進一步確保安全和保密,他們(men) 決(jue) 定對現有的地道進行改造或挖掘新的地道,專(zhuan) 門用於(yu) 無線電通信。僅(jin) 在當年冀中九分區,就有22個(ge) “電台堡壘戶”被挖掘出來。
根據電台工作的特點,地道的設計相當講究。其長度通常為(wei) 30至40米,位於(yu) 房子的下方以防止敵人破壞。地道內(nei) 部需足夠寬敞,能容納全套設備,還需設立休息室、卡口、翻口等設施。此外,地道內(nei) 還需配備槍眼、瞭望孔、通氣孔以及用於(yu) 突圍的暗口,確保能打、能藏、能全天工作和滿足“三防”的要求。

為(wei) 了確保電台信號的穩定和隱蔽,天線被架設在靠近地麵的位置。但這樣一來,天線變得相當顯眼。於(yu) 是,電台隊員們(men) 多次改進,將天線擰在多股麻繩中,工作時將其懸掛在院子裏,用幾件衣服遮擋,使其看起來就像普通的曬衣繩,既不妨礙信號發射,又十分隱蔽。
為(wei) 了進一步減少噪音並提高工作效率,發報機被放置在洞口附近的“貓耳洞”中,而手搖馬達則放在休息室內(nei) 。當需要發電報時,報務員拉動繩子,鈴鐺響起,通知搖機員開始工作。兩(liang) 人之間的默契合作確保了工作的高效進行。
在如此艱苦的環境和殘酷的鬥爭(zheng) 中,冀中的無線電通信部隊在地道中始終沒有中斷工作。這背後離不開那些英勇的人民群眾(zhong) 的支持。遍布各個(ge) 村莊的“堡壘戶”不僅(jin) 幫助部隊將備用器材和電池等物資妥善保存,還隱藏在自家的夾牆和麥地裏。他們(men) 還協助電台部隊進行隱蔽作戰。
1944年3月的一天,冀中十分區電台轉移到“堡壘戶”王振江家中時被敵人發現。敵人質問王振江八路軍(jun) 的下落和地道的位置,但他堅決(jue) 不透露任何信息。敵人不甘心,到處搜索地道口。幸運的是,地道口設在鍋台下方,王振江的老伴兒(er) 見狀立即抱來一捆柴火,假裝要給敵人燒水喝。這使得屋裏煙霧彌漫,成功地幹擾了敵人,使其未能發現地道的入口。敵人因未能找到電台而遷怒於(yu) 王振江,對他進行了殘酷的拷打。盡管遭受了極大的痛苦,王振江始終沒有透露任何關(guan) 於(yu) 電台的信息。
在人民群眾(zhong) 的全力掩護下,冀中無線電通信部隊得以在戰火中不斷發展壯大。這支隊伍在戰鬥中不斷錘煉和成長,為(wei) 取得一係列反“圍剿”、保衛麥收、百團大戰等戰鬥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這支隊伍的日益成熟也為(wei) 解放戰爭(zheng) 中我軍(jun) 使用無線通信指揮大兵團作戰做好了準備。
來源:河北日報
上一篇:西行漫畫繪長征
下一篇:槍林彈雨中,衝出“渡軍勝利光榮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