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kaiyun体育入口登录!

冉莊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冉莊地道戰遺址在河北省清苑縣冉莊,距保定市約30公裏。在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時期,冉莊人民積極開展地道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致使敵人“寧繞黑風口(張登),不從(cong) 冉莊走”。由於(yu) 冉莊人民開展地道戰功績卓著,曾榮獲“抗日模範村”的光榮稱號。現在的冉莊地道戰遺址,就是冉莊人民光輝鬥爭(zheng) 業(ye) 績的曆史見證,也是冀中人民在極端殘酷的戰爭(zheng) 環境裏,為(wei) 奪取抗日戰爭(zheng) 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個(ge) 典型實例。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jun) 大舉(ju) 南侵,采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僅(jin) 在6萬(wan) 平方公裏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1783處,修公路2萬(wan) 多公裏,挖封鎖溝8878公裏,把冀中平原細碎分割成2670塊,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zheng) 苦難。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冀中人民展開了地道鬥爭(zheng) 。並繼而成為(wei) 在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堅持敵後抗戰,擴大抗日根據地,扭轉戰局的一種獨特戰鬥方式。保定冉莊人民以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巧妙地設計了各種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在普通的村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ye) 績。聶榮臻元帥曾為(wei) 此親(qin) 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製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遊擊戰爭(zheng) ,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wei) 大創舉(ju) 。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zheng) 的無窮偉(wei) 力。”

冉莊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與(yu) 敵人的鬥爭(zheng) 中創造和逐步完善起來的,經曆了一個(ge) 由簡單到複雜,由從(cong) 單純防禦到主動打擊敵人的過程。開始,群眾(zhong) 在村裏、村外挖隱蔽洞,稱為(wei) 蛤蟆蹲。後來把隱蔽洞加長,再把單口洞改為(wei) 雙口洞,成為(wei) 地道的雛形。最後發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wei) 中心,有東(dong) 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長4.5裏。南北支線13條,東(dong) 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dong) 孫莊,東(dong) 北通薑莊的聯村地道;有向東(dong) 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一般距地麵2米,洞內(nei) 高約1米~1.5米,寬約0.8米~1米,分為(wei) 作戰用的軍(jun) 用地道和供群眾(zhong) 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liang) 種。地道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chu) 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為(wei) 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you) 勢,在村裏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麵修建了地堡,把地道與(yu) 地麵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台、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莊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全長約30裏,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達,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1959年8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落成,聶榮臻元帥題寫(xie) 了館名,楊成武將軍(jun) 為(wei) 展廳題寫(xie) 了“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牌匾。楊成武、呂正操、張愛萍、魏巍等老一輩革命家、著名作家等親(qin) 臨(lin) 遺址參觀並題字留念。紀念館自建館以來,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遊客來這裏參觀旅遊,接受愛國主義(yi) 和革命傳(chuan) 統教育。近幾年,每年接待遊客約50萬(wan) 人次,為(wei) 強化愛國主義(yi) 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家喻戶曉的電影《地道戰》在此拍攝。